同为聚合反应提供封闭、可控的环境:
釜体:通常为圆柱形(带椭圆形或球形封头),材质根据反应介质选择(如不锈钢 304/316L 用于耐腐蚀场景,碳钢用于中性体系),提供反应空间并承受反应压力(常压至数十 MPa)。
搅拌系统:由电机、减速器、搅拌轴及搅拌桨组成,核心作用是均匀混合物料(使单体、引发剂、催化剂等充分接触),并强化釜内传热(避免局部过热)。搅拌桨类型根据物料黏度选择(如低黏度用推进式,高黏度用锚式、螺带式)。
温控系统:通过夹套(或内盘管)通入加热介质(热水、导热油)或冷却介质(冷水、冷冻液),配合釜内温度传感器实时调节,维持反应所需温度(如自由基聚合通常在 50-150℃,缩聚反应可能高达 200-300℃)。
压力控制系统:通过安全阀、放空阀、惰性气体(如氮气)通入阀调节釜内压力,适应不同聚合类型(如高压聚乙烯反应需 100-300MPa,而本体聚合可能在常压或微正压下进行)。
密封装置:对于高压或易挥发体系,采用机械密封或磁力密封(避免泄漏),确保釜内介质不与外界接触,同时防止空气进入(避免氧阻聚或物料氧化)。
釜式聚合反应器的工作流程可分为进料 - 反应 - 出料三个阶段,核心是在可控条件下实现单体的聚合反应:
进料阶段
单体(如乙烯、苯乙烯、氯乙烯等)、引发剂(或催化剂)、溶剂(如溶液聚合)或分散介质(如悬浮聚合)通过计量泵按比例加入釜内。进料前通常需用惰性气体(氮气)置换釜内空气(排除氧气、水分等杂质,防止影响聚合或引发副反应),确保反应体系纯净。
聚合反应阶段
这是核心环节,通过以下过程实现单体向聚合物的转化:
引发:在加热(或光照、辐射)条件下,引发剂分解产生自由基(自由基聚合),或催化剂活化(如配位聚合中的 Ziegler-Natta 催化剂),与单体分子结合形成活性中心。
增长:活性中心不断与单体分子结合,使分子链持续延长(如乙烯单体通过加成反应形成聚乙烯长链)。此阶段需通过搅拌确保物料均匀,避免局部浓度过高导致分子量分布不均;同时通过温控系统移除反应热(聚合反应多为放热反应,如苯乙烯聚合热约为 69kJ/mol),防止温度骤升引发爆聚或产物降解。
终止:当单体转化率达到目标(通常 70%-90%),通过降温、加入终止剂(如阻聚剂)或降低压力等方式,使活性中心失活,终止分子链增长。
出料阶段
反应完成后,通过降压、降温使釜内产物(聚合物熔体、溶液或悬浮液)通过出料口排出,进入后续处理工序(如脱挥、造粒、干燥等)。出料后需清洗釜体,避免残留物料影响下一批次反应。